第109章 阎老西送来一个团-《民国:一元秒杀平推二战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徐府后院堂屋,刚吃完午饭的李言茶杯泡枸杞,独自一人坐在堂屋中的太师椅上喝茶休息。

    跟上午一样。

    下午李言同样不空闲。

    他身上还兼着第十三督查区行政督查专员这一政府职务,民生方面的问题李言目前来不及关心,他只准备兑换点高产粮食种子,分发给四县农户。

    如小麦、小米、玉米、大豆等等。

    当然!

    种子虽然免费。

    但皇粮国税可免不了!

    民国时期各省的粮食产量并不高。

    以山东为例,据山东省政府民政厅统计,去年山东小麦平均亩产120斤、小米平均亩产150斤、高粱平均亩产180斤、玉米平均亩产160斤、大豆平均亩产90斤、红薯平均亩产540斤、水稻平均亩产260斤。

    山东的农业模式依旧处于刀耕火种状态,水平较为原始,缺乏现代农业科技,良种、化肥、农药、农用机械几乎为零,完全看天吃饭,一旦发生水灾、旱灾、蝗灾等灾害,农户们没有抗灾能力,常常颗粒无收。

    李言的想法其实挺简单,即便农户的种植技术不够精细,没有任何化肥,全靠绿色天然肥。

    不过凭借高产种子的优良性,在亩产较低的情况下将每类粮食作物的产量提升50%,问题不大。

    打个比方来说,一个六口之家的全年粮食收成是2000斤,需缴纳农业税80斤,现在免费种植高产农作物,粮食收成可达3000斤,交500斤粮过分么?

    民国时期的农业税沿袭前清,税收约为粮食总收成的4%,这属于正税,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国税。

    再往下还有地方省县两级政府摊派的附加税,如教育税、水利税、养路税、治安税、建设税等等,这些附加摊派税种类繁多,往往是国税的几倍甚至十倍。

    三十年代初期,四川军阀混战,不少军阀直接将税收预征到2025年,简直比鹅城的黄四郎还狠。

    这年头真正压垮农民的不是国税田赋,而是地方政府的摊捐杂税,以及地主老爷的沉重地租。

    民国时期尚未实行土改,不是人人都有一块地,没有地的佃农和半自耕农数量最多,他们除了要承担国税与杂税,还要向地主老爷缴纳比例惊人的地租。

    辛苦种植一整年,在地租和摊派杂税的压迫下,无地农民真正能到手的粮食不足总收成的一半。

    别的地方李言管不了,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但在鲁西南四县,李言不仅要废除各类苛捐杂税,同时还要将地主老爷们从田里解放出来,让地主老爷上交土地,拿出大量财富,投身轻工业。

    几千年来,在这片土地上,没有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说,土地应当收归国有,而非谁的私有物。

    驱除鞑虏、恢复华夏!

    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!

    李言真没乱整。

    他践行的乃是国党的宣传政策。

    至于地主老爷们是否同意此政策,李言并不在意,他只需将话说完,然后再问问谁赞成谁反对。

    如果赞成,那么便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。

    倘若反对,自个跟我的军警宪特说理去吧!

    “师座!”

    忽然,一道悠扬婉转的呼喊声自门外传来。
    第(1/3)页